鏜床加工部件老化會影響加工精度和效率,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處理方法與規范:
處理方法
修復或更換磨損部件
導軌磨損:若鏜床導軌出現磨損,可采用刮研的方法修復。通過人工刮削導軌表面,去除磨損層,使導軌恢復原有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。對于磨損嚴重的導軌,可考慮采用電鍍、刷鍍等工藝在導軌表面鍍上一層金屬,以增加導軌的耐磨性和精度保持性。當導軌磨損無法通過修復手段恢復其性能時,需更換新的導軌。
軸承磨損:鏜床的主軸軸承、進給軸軸承等磨損后,會導致主軸精度下降、進給運動不平穩等問題。對于磨損的軸承,需及時更換相同型號的新軸承。在更換軸承時,要注意選擇質量可靠的產品,并嚴格按照安裝工藝進行安裝,確保軸承的安裝精度。
齒輪磨損:齒輪磨損會引起傳動精度下降、噪聲增大等問題。輕微磨損的齒輪可通過研磨、修復齒形等方法進行處理。對于磨損嚴重的齒輪,必須更換新齒輪。同時,要檢查與之嚙合的其他齒輪的磨損情況,必要時一起更換,以保證傳動系統的精度和穩定性。
調整部件間隙
主軸間隙:主軸間隙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鏜削精度。一般通過調整主軸軸承的預緊力來控制主軸間隙。對于采用滾動軸承的主軸,可通過調整軸承內圈或外圈的軸向位置來實現預緊;對于采用滑動軸承的主軸,則需通過調整軸承的間隙來保證主軸的精度。調整后要進行精度檢測,確保主軸的徑向跳動和軸向竄動符合機床精度要求。
進給機構間隙:進給機構的絲杠螺母副、齒輪齒條副等傳動部件在長期使用后會產生間隙,影響進給精度。對于絲杠螺母副的間隙,可采用雙螺母結構進行調整,通過調整兩個螺母之間的相對位置來消除間隙。對于齒輪齒條副的間隙,可通過調整齒輪的位置或采用消隙機構來消除間隙。
恢復精度
幾何精度恢復:鏜床的工作臺面、主軸箱等部件的幾何精度會因長期使用而發生變化。例如,工作臺面的平面度超差、主軸軸線與工作臺面的垂直度超差等。對于這些問題,可采用磨床磨削工作臺面、調整主軸箱的安裝位置等方法來恢復幾何精度。在恢復精度過程中,要使用高精度的測量儀器進行檢測,確保各項精度指標符合機床的出廠標準。
加工精度恢復:通過加工精度檢測,如鏜削試件的孔徑精度、形位公差等,來判斷鏜床的加工精度是否滿足要求。若加工精度超差,除了檢查機床的幾何精度外,還需檢查刀具系統、工件裝夾等因素。對于因機床部件磨損導致的加工精度下降,可通過修復或更換磨損部件、調整機床精度等方法來恢復加工精度。
處理規范
維修前準備
安全措施:在對鏜床進行維修前,必須切斷電源,并懸掛“正在維修,請勿合閘”的警示標志,以確保維修人員的安全。同時,要對鏜床的運動部件進行制動,防止其意外移動造成傷害。
資料查閱:查閱鏜床的使用說明書、維修手冊等資料,了解鏜床的結構、原理、維修工藝和技術要求。熟悉各部件的拆卸、安裝順序和方法,以及相關的調整參數和精度指標。
工具和量具準備:根據維修內容,準備好所需的工具和量具,如各種扳手、螺絲刀、游標卡尺、千分尺、百分表等。確保工具和量具的精度符合要求,并進行必要的校準和檢定。
維修過程規范
部件拆卸:按照維修手冊規定的順序和方法進行部件拆卸,避免強行拆卸造成部件損壞。在拆卸過程中,要對拆下的部件進行編號和標記,并妥善放置,防止丟失或損壞。對于一些關鍵部件,如主軸、導軌等,在拆卸時要注意保護其表面精度,避免磕碰和劃傷。
維修操作:在進行修復或更換部件、調整間隙等操作時,要嚴格按照維修工藝和技術要求進行。例如,在刮研導軌時,要控制好刮削量和表面粗糙度;在更換軸承時,要使用專用的工具進行安裝,確保軸承的安裝精度。對于一些需要進行焊接、熱處理等工藝的部件,要由專業人員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操作,保證部件的性能和質量。
精度檢測:在維修過程中,要隨時進行精度檢測,以確保維修效果。例如,在修復導軌后,要檢測導軌的直線度、平行度等精度指標;在調整主軸間隙后,要檢測主軸的徑向跳動和軸向竄動。只有當各項精度指標符合要求后,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安裝和調試工作。
維修后驗收
外觀檢查:檢查鏜床各部件的安裝是否正確,外觀是否整潔,有無松動、滲漏等現象。確保防護裝置安裝到位,電氣線路連接牢固,無漏電隱患。
性能測試:對鏜床進行空載運行試驗,檢查主軸的旋轉、進給機構的運動是否平穩,各潤滑、冷卻系統是否工作正常,有無異常噪聲和振動。然后進行負載運行試驗,通過加工試件來檢測鏜床的加工精度,如孔徑精度、形位公差等是否符合要求。
精度驗收:按照機床的精度檢驗標準,對鏜床的幾何精度和加工精度進行全面驗收。驗收合格后,填寫維修驗收報告,記錄維修內容、維修過程中采取的措施、精度檢測數據等信息。維修驗收報告應由維修人員、設備管理人員和使用部門相關人員共同簽字確認。
通過以上處理方法與規范,可以有效緩解鏜床加工部件老化問題,延長鏜床的使用壽命,保證鏜床的加工精度和性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