鏜床加工設備屬于精密重型機械,長期存放(通常指超過3個月未使用)時,需針對其精密部件(如主軸、導軌、絲桿)、金屬結構(床身、立柱)、電氣系統(電機、控制系統)等關鍵部分,采取防潮、防銹、防變形、防老化等措施,避免因存放不當導致精度喪失、部件損壞或使用壽命縮短。以下是具體的長期存放條件及注意事項:
一、存放環境的核心要求
鏜床的存放環境需優先控制溫濕度、清潔度、光照與振動,為設備提供穩定、無腐蝕的基礎條件。
1.溫濕度控制
溫度:倉庫溫度需保持在5℃-30℃,且避免劇烈波動(晝夜溫差≤10℃)。
溫度過高(超過35℃):會導致潤滑脂融化流失、橡膠密封件(如主軸密封圈)老化硬化、電氣元件(如線路板、電容)絕緣性能下降;
溫度過低(低于0℃):潤滑油粘度增加甚至凝固,可能導致后續啟動時部件磨損;金屬部件因溫度驟降可能產生微小應力變形(尤其精密導軌、絲桿)。
濕度:相對濕度需嚴格控制在40%-60%(絕對禁止超過70%)。
濕度過高是最大威脅:會導致床身、導軌、主軸等金屬部件生銹(尤其未涂漆的加工面、縫隙處);電氣系統受潮短路;控制面板按鈕、接線端子氧化腐蝕;
濕度過低(低于30%):雖不易生銹,但可能導致木質部件(如部分老式鏜床的操作面板)干裂、橡膠件脆化。
措施:
安裝溫濕度計實時監測,潮濕地區必須配備工業除濕機(定期排水、維護);干燥地區可在倉庫角落放置加水的淺盆(避免直接靠近設備);
倉庫門窗需密封良好,防止雨天或霧天潮氣侵入;若倉庫地面易返潮,需在地面鋪設防潮層(如瀝青卷材、塑料薄膜),再墊設木質托盤或鋼質支架(將設備與地面隔離)。
2.清潔與防塵
倉庫清潔:
倉庫地面需平整、硬化(如水泥地或水磨石),無積水、油污、粉塵及腐蝕性雜物(如酸堿溶液、鹽霧、金屬碎屑);
存放前徹底清掃倉庫,定期(每周1次)用吸塵器或濕拖布清潔地面和設備表面(避免揚塵),防止粉塵進入設備導軌、主軸孔、絲桿螺母等精密部位(粉塵會吸附潮氣,加速銹蝕,且后續啟動時可能劃傷接觸面)。
設備表面防護:
存放前需徹底清理設備表面的鐵屑、油污、冷卻液(用煤油或專用清洗劑擦拭),尤其導軌面、主軸錐孔、絲桿螺母等關鍵部位;
清理后用防塵罩(推薦透氣的帆布罩,而非塑料膜——避免內部凝水)整體覆蓋設備,罩子需緊貼設備但不擠壓部件(防止灰塵落入)。
3.光照、振動與腐蝕性隔離
避免光照直射:倉庫需避免陽光直射(可安裝遮陽簾或選擇無窗區域),紫外線會加速設備表面油漆老化剝落、橡膠件(如手柄套、密封圈)開裂。
防振動:存放區域需遠離振動源(如沖壓設備、行車軌道、大型風機),長期振動可能導致設備固定螺栓松動、精密部件(如導軌鑲條、絲桿支撐座)輕微位移,影響精度。
隔絕腐蝕性物質:
倉庫內嚴禁存放酸堿溶液、油漆、稀釋劑等腐蝕性化學品(其揮發的氣體可能腐蝕金屬部件、破壞電氣絕緣);
禁止在倉庫內進行焊接、打磨等作業(飛濺的火花可能灼傷設備表面,金屬粉塵會加速銹蝕);
若倉庫靠近海邊或有腐蝕性氣體(如工業區),需額外增加防護(如在設備周圍放置干燥劑、定期用防銹油擦拭金屬表面)。
二、設備自身的預處理與防護
長期存放前,需對鏜床的運動部件、金屬表面、電氣系統、輔助部件進行針對性處理,主動預防銹蝕、老化和變形。
1.運動部件的防銹與潤滑
鏜床的導軌、主軸、絲桿、齒輪等運動部件是核心精密部位,必須重點防護:
徹底清潔并去除舊潤滑脂:用煤油沖洗導軌面、絲桿、主軸軸承等部位,清除殘留的鐵屑、油污和老化潤滑脂(舊油脂可能含雜質,長期存放會加速部件磨損或腐蝕)。
涂抹專用防銹潤滑脂:
導軌面、絲桿、滑座等滑動/滾動接觸面:涂抹一層均勻的工業防銹脂(如鋰基防銹脂),厚度以覆蓋金屬表面為準(需注意避開電機、電氣接口等部位,防止油脂污染);
主軸錐孔、刀具接口:用干凈布蘸防銹油擦拭后,放入專用防護堵頭(防止灰塵進入),并在錐孔內壁涂抹薄層防銹油;
齒輪、鏈條等傳動部件:涂抹齒輪專用防銹潤滑脂,既防銹又保持嚙合面潤滑;
注意:避免使用普通機油(防銹效果差,易流失),且潤滑脂需符合設備說明書要求(避免不同型號油脂混合產生化學反應)。
固定運動部件防止變形:
將主軸移動到“中間位置”(避免長期處于極端行程位置導致導軌受力不均變形);
滑座、工作臺等可移動部件需用專用墊塊或螺栓固定(參照設備說明書的“運輸固定要求”),防止存放期間因輕微震動產生位移或磕碰。
2.金屬表面與非運動部件的防護
外露金屬表面:
床身、立柱等涂漆表面:檢查油漆是否有破損,若有掉漆需補涂同型號防銹漆(露出的金屬極易生銹);
未涂漆的加工面(如工作臺T型槽、定位孔、螺栓孔):用防銹油擦拭后,塞入浸過防銹油的棉團或塑料堵頭(防止潮氣進入)。
縫隙與死角:設備的鑄件接縫、螺栓連接處、防護罩內側等死角易積潮生銹,需用毛刷蘸防銹油深入擦拭,或噴涂防銹劑(如氣相防銹劑)(通過揮發氣體形成保護層,適合縫隙防護)。
3.電氣系統的防潮與絕緣保護
電氣系統(電機、控制柜、線路、按鈕)受潮后易短路、漏電或元件老化,需切斷電源并做好絕緣防護:
切斷總電源并拆除易損元件:斷開設備主電源,拔掉控制柜內的保險管、插頭(防止長期通電導致元件老化);將控制面板上的按鈕、指示燈等易損部件拆下,單獨用密封袋存放(避免受潮或碰撞)。
防潮處理:
控制柜內部:放置足量硅膠干燥劑(定期更換,保持干燥),并關閉柜門(縫隙處可貼密封條防止潮氣進入);
電機、接線盒:檢查接線端子是否牢固,用絕緣膠帶包裹裸露線頭;電機軸端密封圈需涂抹少量潤滑脂,防止潮氣進入軸承;
電纜線:整理捆扎后懸掛(避免拖地受潮),兩端接口用防水帽密封。
4.輔助部件的存放與固定
刀具、夾具與附件:將刀桿、卡盤、量具等附件從設備上拆下,清潔后放入專用工具箱(刀具涂抹防銹油,量具單獨存放避免磕碰),禁止遺留在工作臺上(防止掉落損壞或銹蝕后污染設備)。
冷卻液系統:排空冷卻水箱內的冷卻液(避免長期存放滋生細菌、腐蝕水箱),用清水沖洗水箱后晾干,再涂抹少量防銹油;拆下冷卻泵,清理內部葉輪并涂抹防銹脂。
防護罩與蓋板:檢查設備的防護罩(如主軸防護罩、導軌防護罩)是否完好,破損處需修補(防止灰塵、潮氣進入);所有可拆卸的蓋板(如電氣箱蓋板、電機罩)需固定牢固,避免存放時掉落。
三、存放期間的定期檢查與維護
即使完成預處理,長期存放仍需定期檢查,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(如防潮失效、防銹脂流失、部件松動等)。
1.檢查頻次
前3個月:每月檢查1次;
3個月后:每2-3個月檢查1次;
潮濕季節(如雨季)或環境惡劣(如高濕度、腐蝕性區域):增加至每2周檢查1次。
2.檢查內容與處理
環境溫濕度:查看溫濕度計,若濕度超過60%,立即開啟除濕機;若溫度波動過大,調整倉庫通風或加熱/降溫設備。
設備表面與防銹層:
檢查防塵罩是否完好,有無灰塵進入;
查看導軌、絲桿等部位的防銹脂是否均勻,若有流失或干涸,需重新清潔并補涂;
檢查金屬表面(尤其接縫、未涂漆處)是否有銹跡,發現輕微銹斑需立即用細砂紙打磨后補涂防銹油。
電氣系統:
檢查控制柜、電機是否受潮(有無凝水、霉斑),必要時打開柜門通風,更換受潮的干燥劑;
查看電纜線是否完好,接口是否松動(避免老鼠咬噬或自然老化)。
運動部件與固定狀態:
手動轉動主軸(若允許)、推動滑座(輕微移動),檢查是否有卡滯(防止長期靜止導致部件“咬死”);
檢查固定螺栓、墊塊是否松動,若有位移需重新固定。
輔助部件:檢查拆下的刀具、夾具是否生銹,工具箱是否密封良好。
四、其他注意事項
禁止堆疊與承重:設備上方或周圍禁止堆放重物(如鋼材、木箱),避免擠壓導致床身變形、防護罩損壞。
記錄存放檔案:建立存放臺賬,記錄入庫日期、預處理措施、每次檢查結果及維護內容(便于后續啟用時了解設備狀態)。
啟用前的準備:若需重新使用,需徹底清理防銹脂(用煤油沖洗,避免殘留油脂影響加工精度)、更換新的潤滑油、檢查電氣系統絕緣性(用搖表測試),并進行空運轉試機(逐步提高轉速,觀察有無異常振動或異響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