鏜床加工(如臥式鏜床、坐標鏜床、落地鏜床等)完成后,需通過系統性檢查驗證加工質量、設備狀態及安全隱患,確保工件符合圖紙要求且設備處于正常工況。以下是鏜床加工后的關鍵檢查項目:
一、加工工件的質量檢查
工件檢查是核心環節,需對照圖紙要求驗證尺寸精度、形位公差和表面質量:
1.尺寸精度檢查
孔徑與孔深:
用內徑千分尺、塞規(通止規)測量孔徑,確保符合公差要求(如H7、H8等);深孔需用專用深度尺或鏜桿上的刻度校準孔深,避免超差。
階梯孔需分別測量各段直徑,檢查臺階面與孔軸線的垂直度(可用百分表配合心軸檢測)。
孔距與坐標尺寸:
對于多孔工件(如箱體類零件),用游標卡尺、千分尺或坐標測量儀(CMM)測量孔與孔、孔與基準面的距離,確保符合圖紙標注的±0.01~0.1mm(根據精度等級)公差。
坐標鏜床加工的精密孔系,需重點檢查X、Y方向的坐標偏差,精度要求可達±0.001~0.005mm。
螺紋孔(若有):
用螺紋塞規檢查內螺紋的中徑、螺距是否合格,確保與對應外螺紋配合順暢無卡滯。
2.形位公差檢查
直線度:長孔或通孔需檢查孔軸線的直線度,可將心軸穿入孔內,用百分表沿心軸全長測量,偏差需≤0.01~0.05mm/m(根據精度要求)。
垂直度:孔與端面、孔與孔之間的垂直度(如箱體上的橫向孔與縱向孔),用直角尺配合百分表檢測,或通過心軸與平板的接觸間隙判斷,公差一般≤0.02~0.1mm/100mm。
同軸度:階梯孔或通孔的同軸度,可將兩端孔分別穿入心軸,用百分表測量兩心軸的徑向跳動,偏差需≤0.01~0.05mm。
圓度與圓柱度:用內徑百分表在孔的不同截面(上、中、下)和不同方向測量,圓度偏差≤0.005~0.02mm,圓柱度偏差≤0.01~0.05mm。
3.表面質量檢查
表面粗糙度:用粗糙度樣板目視對比,或用粗糙度儀測量,確保符合圖紙要求(如Ra1.6、Ra3.2等),避免出現劃痕、振紋、啃刀等缺陷。
表面缺陷:檢查孔壁是否有裂紋、凹陷、毛刺或鐵屑殘留,尤其是精密孔需用內窺鏡觀察內壁狀態,毛刺需用銼刀或砂布清理。
二、鏜床設備的狀態檢查
加工后需檢查設備是否存在異常,避免影響下次使用:
1.主軸與進給系統
主軸運行:手動或點動主軸,聽有無異響(如軸承磨損的“沙沙聲”、齒輪嚙合不良的“沖擊聲”),觀察主軸徑向/軸向跳動是否超標(用百分表檢測,一般≤0.01mm)。
進給機構:檢查工作臺、滑座的移動是否平穩,有無卡滯或松動,手搖進給手柄時阻力是否均勻,絲杠螺母副是否有間隙過大現象(可通過反向空程量判斷,空程量需≤0.01~0.03mm)。
2.刀具與夾具
刀具狀態:檢查鏜刀、鉆頭等刀具的磨損情況(如刀刃崩口、鈍化),及時更換或刃磨;刀具裝夾是否牢固,刀柄與主軸錐孔的配合是否緊密(用塞尺檢查間隙,≤0.005mm)。
夾具與工作臺:清理工作臺上的切屑、油污,檢查夾具定位面是否有損傷,T型槽內是否有鐵屑堆積(需用專用工具清理),避免下次裝夾時定位不準。
3.潤滑與冷卻系統
潤滑:檢查主軸箱、進給箱的潤滑油位,補充或更換潤滑油(按設備手冊型號,如L-TSA46號汽輪機油),確保各潤滑點(如導軌、絲杠)供油正常。
冷卻:清理冷卻水箱內的切屑和雜質,檢查冷卻液是否充足、清潔,冷卻泵工作是否正常,管路有無堵塞或泄漏。
三、安全與環境檢查
安全裝置:檢查急停按鈕、行程限位開關是否靈敏可靠,防護罩(如主軸防護罩、導軌防護罩)是否完好,避免下次操作時發生安全事故。
現場清理:清掃加工區域的切屑、油污,分類回收廢油和金屬碎屑;整理工具、量具(如將千分尺放回盒內、量規擦拭后防銹),確保工作環境整潔。